夏至日是几月几日

传统文化 2023-06-25 15:49www.1681989.cn传统文化
       众所周知,夏至是二十四节气24个太阳术语中最早被确定立的一个节气日,这说表明每个人们都是很非常重视这个节气的太阳术语。有些朋友不清楚知道夏至的相关知识,那么所以,大家你知道夏至是哪一天吗?夏至是几月几日什么时候?接下来,小边会带你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,涨长知识的节奏,还也不赶紧来围观围观要急于看。
夏至是哪天
每年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的夏至。夏至,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,太阳照射到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接照射到北回归线。此时,北半球的白天时间达到全年最长。夏至也是一年中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,对于北回归线及其向北的地区。在北京,夏至可以持续15个小时,中午的太阳高度可以达到73°32′。这一天,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,是南半球的两倍。
夏至那天,阳光照射到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白天北半球最长,越往北越长。
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最长的一天,从日出到日落,南方大部分地区大约需要14个小时。虽然夏至是白天最长的,太阳视角最大,但它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由于地表附近的热量仍在继续存款,并没有达到最高水平,真正的炎热温度应该以夏至和初秋为基础计算。
夏至时,北斗指向B。太阳黄经为90°。太阳在黄经90°“夏至点”时,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空,北半球中午太阳最大。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,夜晚最短的一天,从这一天开始,进入炎热的季节,此时万物生长最旺盛。所以在古代,这一天又被称为日北到,指的是太阳运到最北端的一天。夏至过后,太阳慢慢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天越来越少,晚上越来越长。
夏至习俗
祭祀祖先
夏至是麦收。自古以来,就有庆祝丰收、祭祖的习俗,为免灾年丰祈祷。,作为一个节日,夏至被纳入古代祭神仪式。如今,一些地方将在夏至前后举行盛大的“夏麦”,这是古代“夏季祭祀”活动的遗址。
消夏避伏
夏至,女人们互相赠送扇子、粉末和其他东西。“扇子”,然后是风;“粉”,擦拭,散热浊气,防止刺痛。在古代,在朝鲜,夏至过后,皇室拿出“冬藏夏用”的冰“夏避伏”,从周朝开始,朝代使用,已成为一个系统。
吃“麦粽”和“夏至饼”
江南的饮食习俗。《吴江县志》载道:“夏至,做麦粽,祭先毕,互相付出。”不仅吃“麦粽”,还把“麦粽”当礼物,互相赠送。农民还擀面做蛋糕,烤熟,夹蔬菜、豆荚、豆腐、腊肉,祭祖后吃,或者给亲戚朋友,俗称“夏至蛋糕”。
冬至馄饨夏至面
自古以来,中国人就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,也有“吃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南方有很多种面条,如春面、干汤面、肉丝面、三鲜面、路面、芝麻油冷面等,而北方则有卤面和酱面。“因为夏至新麦已经出现,夏至吃面也有新的意义。”
  夏至是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。夏至这天,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,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。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,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。在北京地区,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,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°32′。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,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。
夏至降雨的温度变化
  夏至这天过后,虽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点逐渐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天开始慢慢缩短,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白昼达热量仍然比地面向空气释放得多,温度将在一段时间后继续上升,所以有“夏至不热”的说法。俗话说,“三伏热”,真正的炎热温度,大约在阳历7月中旬到最长,并且越往北越长8月中旬。
 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,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14小时左右。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,太阳角度最高,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。因为,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,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,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。
夏至,阳光照射到一年的最北端,北半球白天最长。在此期间,中国许多地区的温度较高,阳光充足,作物生长迅速,生理和生态需要更多的水。夏至过后,道路明显热,空气循环充足,下午至黄昏往往容易产生雷阵雨。这种热雷雨突然出现,降雨范围很小,被称为“夏雨穿过田野”。
  夏至时,北斗指向乙。太阳黄经为90°。太阳在黄经90°“夏至点”时,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,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。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,从这一天起,进入炎热季节,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。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,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。过了夏至,太阳逐渐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,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。
  夏至习俗
  祭祀祖先
  夏至时值麦收,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,夏至作为节日,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。如今,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“过夏麦”,系古代“夏祭”活动的遗存。
  消夏避伏
  夏至日,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。“扇”,借以生风;“粉脂”,以之涂抹,散体热所生浊气,防生痱子。古时在朝廷,夏至之后,皇家则拿出“冬藏夏用”的冰“消夏避伏”,而且从周代始,历朝沿用,竟而成为制度。
  食“麦粽”与“夏至饼”
  江南食俗。《吴江县志》载“夏至日,作麦粽,祭先毕,则以相饷。”不仅食“麦粽”,而且将“麦粽”作为礼物,互相馈赠。农家还擀面为薄饼,烤熟,夹以青菜、豆荚、豆腐及腊肉等,祭祖后食用,或分赠亲友,俗谓“夏至饼”。
  冬至馄饨夏至面
  自古以来,中国民间就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,以及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之说。南方的面条品种多,如阳春面、干汤面、肉丝面、三鲜面、过桥面、麻油凉拌面等,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。“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。”
  夏至的气温降水变化
  夏至过后,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,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,故在其后一段时间内,气温将继续升高,有“夏至不过不热”的说法。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真正的暑热天气,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。
 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。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,日照充足,作物生长很快,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。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。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,降雨范围小,人们称“夏雨隔田坎”。
  “夏至”是盛夏的起点。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,但离“入伏”也不远了。从“夏至”起,经过三个“庚日”,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,所谓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气温高、湿度大、不时出现雷阵雨,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。
“夏至”是仲夏的起点。虽然还没有到一年中最热的日子,但离“入伏”不远。从“夏至”开始,经过三个“庚日”,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。所谓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夏至后的温度特征是温度高、湿度高、雷阵雨时有发生。
 

Copyright © 2017-2025 www.1681989.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