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平阳的民风民俗及景点介绍?

江苏旅游 2025-03-26 04:24www.1681989.cn江苏旅游景点

平阳地处浙闽交界处的沿海地带,民风勤劳且充满豪情。在宋元之后,理学在此广为流传,封建礼仪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。这里的民间传统中,有一个被称为“十二月谣”的说法,它生动描绘了当地一年四季的民间习俗。

岁时风俗在平阳民间丰富多彩,主要包括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元、中秋、冬至和除夕等年节。

春节从正月初一至初五,热闹非凡。人们在这一天点燃香烛,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。拜祖宗、拜“六神”,晚辈向长辈拜年,长辈则给小孩压岁钱。家家户户制作年糕或汤圆,共享欢乐时光。

元宵节,又称“上元”,是灯的世界。宋时已有提灯之习,明时更为盛行。灯会期间,庙宇悬灯击鼓开宴,街道则搭竹棚,挂彩幕和各种花灯,还有放花炮的盛景。家家户户制作各种花灯,更有舞狮、高跷等活动。

清明节时,人们采野草如绵菜、马兰头等,杂以米粉做成菜饼。扫墓祭祖是此节的重点活动,同时也有除草、填土、植树的习俗。

端午节,家家户户裹粽子庆祝。粽子内馅丰富,有肉、笋、枣、豆沙等。沿海平原地区还有龙舟竞渡的盛大习俗。

七夕节,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。民间孩童食“巧食”和“烘烧”,向天祭拜。更有五色丝线竞穿绣花针的游戏,称为“乞巧”。

中元节,农历七月半,俗称“鬼节”。社庙道观做法事,焚烧纸钱布施孤魂野鬼。

中秋节,家家户户吃月饼庆祝。冬至则食汤圆,并有做节祭祖的习俗。

除夕,岁末一日,民间称为“过年”。从腊月开始,各家准备过年食品,制作年糕,女婿送节礼给岳父家。是日,换桃符、贴春联,祭祖祀神,后合家聚饮,称“分岁酒”。长辈给下辈红包,称为“压岁钱”。燃放鞭炮关门,谓“关门炮”。一些山区有守岁的习俗,期望来年生活更加富裕。

这些节日习俗展现了平阳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情感,也使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。平阳:渔家风情独特展现

在这片沿海大县,民俗风情如一幅幅独特的画卷,让人心驰神往。尤其是渔村,那里的渔家风俗更是别具一格。

岁时佳节,南麂岛的渔民们欢聚一堂,祭祀祖灵和宗祠,以鱼肉鸡鸭等斋品供祭。除端午节在中午举行外,其余节日均在傍晚举家痛饮。已出嫁的女儿也会回娘家送礼,原先是实物礼物,后来逐渐演变为“礼金”。长辈们则以实物回礼,如粽子、年糕、松糕、巧食、桔子和雪梨等,寓意着美好的祝愿。

婚娶礼仪在平阳沿袭了浙闽二省沿海的习俗,程序繁琐而庄重。婚前有议婚、合庚等一系列礼仪,婚时则有迎娶拜堂、敬亲、入洞房等项目。其中,闽南宗还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习俗:当男方因出海未归而无法如期举行婚礼时,会由伴郎(或伴娘)抱大公鸡代替新郎交拜天地。公鸡被饰以彩披和冠戴,拜堂后会被饲养在洞房内,直至新郎归来。

服饰方面,平阳渔民过去穿着拷衣和笼裤,颜色深褚。这些衣服经过特殊处理,具有耐日晒、耐咸湿浸蚀的特性,不易腐烂。衣襟采用左开式设计,方便海上生产,避免纽扣与网、线勾缠。笼裤的裤脚和裆部绣有龙凤、虫鸟、花草的图案,展现了渔民的艺术审美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这些传统服饰已于20世纪70年代失传。

在渔船出海前,渔民们会祭祀海神或陈、杨二府爷,祈求出海平安并满载而归,这一习俗被称为“做鱼福”。随着渔捞技术的普及和提高,这一习俗逐渐消亡。

平阳南麂岛的鱼灯舞是另一大特色。新春佳节时,欢快的鱼灯舞在海滩、晒场、村头、广场等地舞动,呈现出欢快热烈的渔区节日生活景象。鱼灯以木为架,用竹篾、布、绸等制成各种鱼类形态的轮廓,并绘以色彩。夜间舞动时更是优美动人。

除了鱼灯舞,从温州沿海迁移的渔民还兴舞龙灯和凳板龙等,以蜿蜒逶迤之势寓意福寿延绵。这些丰富的渔家风俗展现了平阳的独特魅力,让人流连忘返。

上一篇:黄埔康辉旅游(新康辉旅游) 下一篇:没有了

Copyright © 2017-2025 www.1681989.cn 旅游攻略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